盘县政发〔2016〕16号盘山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盘山县镇域 经济未来五年发展规划》的通知
盘县政发〔2016〕16号
各镇人民政府:
经县政府同意,现将《盘山县镇域经济未来五年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镇域经济是县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强有力支撑和不可或缺的决定性力量。为实现镇域经济健康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此规划。
一、盘山县镇域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定位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四、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为战略布局,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全面推进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四个着力”为切入点,以全面转型、全面发展为主旋律,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实施工业主导、农业优化、服务业支撑、城乡一体、创新驱动、开放带动、生态拉动、民生优先的发展战略,全力发展十个镇的工业、农业和旅游业,逐步实现重大项目强镇、特色产业富民的发展目标。
(二)基本原则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突出特色镇村建设,坚持产业集中、链条完整、循环低碳、研发一体的工业理念;坚持家庭联产承包基础上土地股份制合作的现代农业模式,以龙头企业带动,实施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拓展农产品深加工空间;坚持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的城镇化服务业方向,发展彰显独特风貌的乡村旅游业特色,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与自然和谐规律,坚定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城乡一体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发展定位
镇级工业要形成以北方新材料产业园为核心的扇状工业带,成为镇域经济发展的支柱;镇级农业要形成以稻蟹种养和观光农业为特色的农业产业带,成为镇域经济发展的特色;镇级服务业要形成以县城电商物流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带,成为镇域经济发展的增量极;镇级旅游业要形成以民宿为切入点的农民增收的新辟途径。
(四)发展目标
到2020年,支柱产业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镇区服务业进一步繁荣,旅游业彰显地域特色。
全县镇域企业产值实现636亿元,年均递增18.6%,税收实现6.8亿元,年均递增11%,财政收入实现3.6亿元,年均递增11%。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1260元,年均递增8.5%。
设施农业面积发展到11.7万亩,土地流转面积发展到35.67万亩,认养农业面积发展到18.1万亩。
小微企业发展到1788户,个体工商户12752户。
民宿旅游村发展到41个,从事民宿旅游的经营业户达到1103户,设置床位5170张。
二、盘山县十个镇镇域经济发展部署
(一)太平镇
1、支柱产业
重点是做好益海嘉里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品牌效应,实现企业在盘锦地区做大做强,提升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种类,拓展销售渠道。做好种石源文化旅游、绕阳湾生态旅游开发。盘活宋家区块老工业企业,速进老企业的升级改造。
2016年,企业产值实现13亿元,税收实现3000万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1159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5400元。小微企业279户,个体工商户1022户。到2020年,企业产值实现50亿元,年均递增40%,税收实现5247万元,年均递增1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2027万元,年均递增1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1300元,年均递增8.5%。小微企业329户,个体工商户1522户。
2、农业特色产业
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发展设施蔬菜生产,推进设施蔬菜“三品”认证进程,建设省级蔬菜标准园;推广水稻工厂化育秧,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并带动胡家、甜水等周边镇的水稻生产。到2020年,全镇设施蔬菜面积发展到5000亩,1100栋,年产值5000万元;设施蔬菜“三品”认证面积达到85%以上,建设省级蔬菜标准园2个以上;水稻工厂化育秧达到1000栋,育苗总数200万盘以上,年创效益2000万元。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做大做强凯地农机合作社、金大地种植合作社,通过提供代育、代插、代种等优先服务,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从事二三产业发展,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2016年,转移劳动力6000人以上,增加工资性收入1亿元;到2020年,转移劳动力1万人,增加工资性收入1.5亿元。
全面推进规模化经营。依托凯地合作社、金大地种植合作社、向军农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实现土地流转全覆盖。2016年,全镇流转土地面积达到3.5万亩;到2020年,流转土地面积达到5.5万亩。
大力发展认养农业。依托辽宁麦壳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着力打造政府主导、企业服务、全程追溯、全产业链的稻田认养“盘山模式”。2016年,稻田认养“盘山模式”面积达到1.1万亩;到2020年,稻田认养“盘山模式”面积达到3万亩。
3、服务业
依托“一城两道”,推进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新县城和305国道、102省道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壮大商贸、餐饮等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在镇域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开发建设阳光格林、裕民花园等精品居民小区,进一步改善人居条件。加快建设阳光格林大酒店等五星级酒店,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清新舒适的食宿环境。依托“种石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于2015年投资500万元打出的1眼深1000米、出井水温达80℃的温泉,加快建设温泉度假城建设项目,打造北方水乡温泉小镇。2016年,完成阳光格林居民小区和阳光格林大酒店建设。2016年小微企业完成279家。到2020年,小微企业达到1022家。
4、旅游业
加快开发绕阳湾旅游度假景区--绕阳河风光带--休闲农庄乡村游、民宿游—新村村小西红柿采摘园—太平凯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葡萄采摘园--种石源传统文化公园—盘锦特产博物馆“环形”特色旅游线路。
加快完善盘锦绕阳湾旅游度假景区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拓展项目内容,吸引国内外游客观光旅游,打造国家5A级风景区。2016年,建设码头、栈道、围堰、河道清淤,建设湿地自驾车营地、水上娱乐公园、水上儿童欢动世界;2020年,建成休闲度假景区,打造国家5A级景区。
开发建设绕阳河风光带。以绕阳河为依托,启动绕阳河风光带建设项目,争取上级部门支持配合,实施河道清淤清障、环境治理、绿化美化、娱乐设施等工程建设,建设湿地公园,打造绕阳河旅游风光带。2016年,对绕阳河河道清淤清障、环境治理;2020年,完成娱乐设施建设,完善娱乐项目,向游人开放。
发展休闲农庄乡村游、民宿游。以绕阳河沿岸和省道102线沿线的新村、常家、张家、仙水、八间5个村为节点,开发建设休闲农庄,发展特色乡村游、民宿游,让游客体会到“吃农家饭、住农家屋、采农家果、干农家活、观农家景、体验农家生活”的乐趣。新村村以“休闲农庄民宿”为主题,常家村以“温泉民宿”为主题,张家村以“运动民宿”为主题,仙水村以“田园民宿”为主题,八间村以“景观民宿”为主题。2016年,全镇乡村游、民宿游达到20户、80张床位,开展试点工作。到2020年,全镇乡村游、民宿游达到100户、400张床位。
开发新村村田园采摘民宿游。圣女果采摘项目。依托新村村占地面积500亩、拥有210栋蔬菜大棚的设施蔬菜园区,建设圣女果采摘园,吸引城市人群进行圣女果采摘。2016年,对新村村设施蔬菜园区蔬菜大棚和园区道路进行维修改造;建设圣女果采摘园,试运营,2017年正式运营。
开发太平凯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葡萄采摘游。依托太平凯地农机合作社工厂化育苗基地,建设葡萄采摘园,开发葡萄采摘娱乐游。2016年,建设凯地农机合作社800米长廊,栽植葡萄树2000株。2018年,建成凯地农机合作社葡萄采摘园,向游人开放。
(二)胡家镇
1、支柱产业
重点推进宏进农副产品物流市场建设,拓宽河蟹等水产品销售渠道,提高河蟹出口量,拉伸河蟹深加工产业链条,不断衍生下游产品,带动以河蟹等水产品为主的机械加工制造、销售包装印刷、蟹类高档食品、壳粉有机饲料和保鲜运输储存等相关产业健康发展,以河蟹产业带动相关联的加工制造产业升级。以江博机械工程、永兴厚水产、顺丰物流等重点企业为牵动,壮大工业和服务业企业,补齐工业发展短板。以优化的投资环境、健全的服务体系、丰富的资源禀赋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构建物流、加工、包装的全程产业链,促进镇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2016年,企业产值12亿元,税收实现3939万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2451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5600元。小微企业133户,个体工商户831户。
到2020年,企业产值实现19亿元,年均递增12.2%,税收实现5767万元, 年均递增1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3589万元,年均递增1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1600元,年均递增8.5%。小微企业183户,个体工商户1331户。
2、农业特色产业
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继续扩大种植规模。2016年拥有大棚12000亩,2236栋, 年产量2.2万吨,年收入1.2亿元;到2020年设施农业发展到2万亩,大棚4000栋,年产量4万吨,年收入2.2亿元,打造东北最大的碱地柿子生产基地,打造中国碱地柿子之乡。实施品牌效应,创建品牌。计划用2-3年时间成功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识。大力发展立体养殖,在大棚后坡栽种果树,后沟养鱼,增加农民收入。着力实施胡家碱地柿子田头市场建设项目,计划投资2000万元,2017年投入使用,年交易额超亿元。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建立健全标准化、诚信、组织保障、产品追溯、投入品控制、应急等六大体系,继续打造国家级河蟹出口示范区,依托旭海河蟹、兄弟公司,促进河蟹出口,拉动产业发展。2016年全镇河蟹养殖面积6.6万亩,年产河蟹1600吨,产值3亿元。2020年河蟹养殖面积8万亩,年产河蟹3000吨,产值5亿元。2016年河蟹出口创汇实现1300万美元。到2020年,出口创汇突破3000万美元,建成全国最大的河蟹出口基地。主要实施3个项目:万亩河蟹冬储园区项目,计划投资1500万元,以绕阳河建设第二水库为契机,建设万亩河蟹冬储园区。河蟹深加工项目,采取招商引资方式,引进永兴厚有限公司,做大做强“永兴厚”河蟹深加工项目,计划投资1000万元。胡家河蟹改造项目,计划投资4000万元,主要是完善市场功能。
实施土地规模化经营。2016年全镇土地流转面积1.2万亩,拥有专业合作社31家,百亩以上种粮大户51户。到2020年,土地流转面积实现3万亩,拥有专业合作社60家,百亩以上种粮大户100户,家庭农场30家,主要推行统一育苗、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分配的经营模式。
大力推进认养农业。2016年全镇主要依托赵钱孙李股份有限公司,在朱家、白家发展认养农业面积5500亩。到2020年,推行企业认养稻田“盘山模式”面积发展到4万亩。
3、服务业
以镇区为核心,建设新桥仓储物流区。以盘锦宏进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有限公司为龙头,建设以河蟹、大米、蔬菜、水果、水产、粮油、干调副食和海鲜冻品为主要商品的八大交易中心,市场集中电子结算、食品安全监测、冷链仓储物流、全景电子商务、加工配送、保安监控、商业配套为一体,市场立足辽西、辐射东三省及蒙东地区,将成为辽西南规模最大、配套设施最完善、辐射能力最强、交易最繁盛的现代化、多功能、一站式农副产品国际物流中心,预计建成后市场年交易量达500万吨,年交易额达120亿元,2016年个体工商户831户,到2020年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331户。
4、旅游业
重点发展5个“民宿”村旅游。到2020年计划改造民宿90户,设置床位300张。
东胡村以“汽车驿站”为民宿主题。依托东胡村临近305国道和镇区地域优势,发展汽车驿站民宿游,借助镇区河蟹市场和宏进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三产业集聚区;为发展汽车驿站奠定良好的基础环境。
二夹村以“宗教殿堂”为民宿主题。依托二夹村临近305国道及胡家宗教殿堂所在地,规划发展宗教殿堂民宿游。
红星村以“回顾时光”为民宿主题。依托红星村是原沈阳青年下乡集中的村落原名“青年营”,把红星村规划成回顾青春时光、追忆流失岁月民宿游。
红岩村以“朝鲜风情”为民宿主题。依托红岩村国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资源优势,规划发展少数民族村寨餐饮、民宿游。
梁家村以“生态体验”为民宿主题。依托梁家村生态村建设,规划发展“生态体验”民宿游,借助梁家村距305国道较近地域优势和生态村建设内容;使游客能够感到乡土气息浓,田园风光好的独特风景。
(三)甜水镇
1、支柱产业
以食品加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作为镇域经济的主要产业支撑。目前食品加工业已初具规模,以阿妙食品、柏氏米业、华原葡萄酒庄为龙头的食品工业拉动效益显著。发展重点是挖掘存量,优化产业结构,扶植现有的食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全力推进阿妙食品建设绝味食品辽宁生产加工基地项目、夫宇食品羽禽屠宰加工项目、华原酒庄改扩建项目。重视增量,进一步整合本地资源,挖掘可行的食品加工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产业链上下游招商。
2016年,企业总数达到2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家,产值可实现30亿元,税收实现6032万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2841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5000元。小微企业85户,个体工商户474户。
到2020年,企业总数实现3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14家。企业产值实现44亿元以上,年均增长8%,税收实现8831万元,年均增长1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4160万元,年均增长1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0810元,年均递增8.5%。小微企业135户,个体工商户974户。
2、农业特色产业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以碱地柿子、香瓜、花卉为主要种植品种。2016年达到2700亩,依托大板村、九间村、公兴村初具雏形的设施农业,逐渐向唐屯村、大台子村、二十家子村发展壮大。到2020年棚菜产业规模达到4500亩,产值达到8000万元以上。
加快实施产业化经营。依托鑫顺达水产养殖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泥鳅鱼养殖及深加工产业。预计2016年泥鳅鱼养殖规模达到5000亩,实现泥鳅鱼养殖面积达到17000亩的规模。到2020年实现泥鳅鱼深加工产量3000吨,年出口创汇突破2000万美元。力争用2-3年时间建成省级泥鳅鱼出口示范区,建成全省最大的泥鳅鱼养殖及加工基地。
有序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全镇拥有专业合作社15家,百亩以上种粮大户25户。专业合作社18户,家庭农场4户,种粮大户30户,土地流转1.45万亩,主要集中于鲜峰、创业、二创3个村。到2020年,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0家,家庭农场发展到20家,百亩以上种粮大户发展到50户,土地流转面积3万亩。
加快发展认养农业。目前,全镇以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为认养主体,2016年预计水稻认养面积到2000亩,到2020年预计稻田认养面积发展到1.5万亩。到2020年达到庭院认养100户,家禽认养5000头(只)。
3、服务业
依托交通和盘锦北站优势,重点发展路边经济带和北站商贸区。利用好闾山和青岩寺大批游客必经甜水的交通优势,大力发展305国道“一带”经济,把名牌企业产品和优质的农业产品全面推向市场,借力发展打造具有本域特色的旅游食品和商品,打造两个甜水特色农副产品集散地,把“一带”经济做大做强。推进北站商贸区服务业提质增容。以北站集贸市场为中心,以便利店和小型超市为主流业态,着重发展与之匹配的多功能、多样化、多层次的商业服务体系,着力提升盘锦北站商贸区功能,打造朝鲜族特色商品一条街。2016年小微企业发展到85户,到2020年发展到135户。2016年个体工商户发展到474户,到2020年发展到974户
4、旅游业
重点打造民俗文化、翰林文化、乡村文化为主体的“民宿游”为特色乡村旅游产业。以二创民俗村深度体验游为主体的民宿游已经运营,共接待游客万余人,实现各项收入100多万元。沿着民宿游这条主线,进一步扩大民宿游的规模,提升品质。2016年建设民宿26户,235个床位,到2020年预计发展到155户,1300个床位。
二创村以“朝鲜族特色文化”为民宿主题。2016年建设19户,190个床位。到2020年租用闲置房屋80户整体改造,可提供800个床位。配备安装电视、空调、WiFi、配套24小时供水,独立卫生间,个别房间添加娱乐设施。二创民宿周边有果树园,荷花池,钓鱼场,秋千、跷跷板、妈妈酱汤馆及朝鲜族民俗馆。
九间村以“垂钓、采摘”为民宿主题。依托九间特色的棚菜产业和翰林湖的水面资源,周边的老六美食城等,2016年建设2户,20个床位。到2020年发展农家院15户,提供床位150张。
南锅村以“体验翰林文化”为民宿主题。利用周边水草肥美,临近翰林湖(青林水库)和翰林文化广场闲置的仿古房屋,2016年建设仿古民宿3间,床位15个。 到2020年改造仿古房,10间提供床位100张。周边可垂钓,摄影,适合采风爱好者。
创业村以“庭院认养”为民宿主题。打响“我在甜水有套院”的宣传口号和市场品牌,计划2016认养庭院2套,到2020年推出50套闲置农家院认养项目,使闲置房屋得到有效利用,增加农民收入。
打造欧式风情、稻作文化“工业游”与文化、佛教“产业游”。依托华原酒庄、柏氏米业发展多元化“工业游”,通过实物展示、现场演示、导游讲解、亲身体验,从广度和深度上挖掘“酒文化”和“稻作文化”。利用互联网+新型服务业、华原葡萄生产基地与欧式婚礼庆典和柏氏米业稻作文化展览,实现“玩”与“购”优势互补、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实施对张良纯故居旧址修复,建设科举文化长廊,挖掘翰林文化,弘扬国学文化。以开发海云寺佛教禅修文化为主要内容,使海云寺成为青岩寺的下院。共同筹划红海滩-甜水特色游-北镇闾山青岩寺精品线路。接待游客量达到每年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000万元。
(四)得胜镇
1、支柱产业
围绕盘锦石化循环经济园区发展新型化工产业,为镇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重点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产业聚集效应,增强承载力和吸纳力,并围绕盘锦浩业化工有限公司和盘锦中天石蜡化工有限公司上下游产业,着力拉长做粗产业链,精心策划包装推介项目,大力引进龙头型、基地型、旗舰型企业。全面实施帮企扶企工作机制,全力支持浩业化工、中天石蜡做大做强。
2016年,企业总数达到2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家,产值实现50亿元。税收实现3229万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2228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4500元。小微企业112户,个体工商户849户。
2020年,企业总数实现4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0家。企业产值达到150亿元以上,年均递增31.6%,税收实现5648万元,年均递增1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3897万元,年均递增1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1120元,年均递增8.5%。小微企业162户,个体工商户1349户。
2、农业特色产业
加快设施农业建设。大仓村作为现代农业展示带的重要村屯,2016年设施蔬菜大棚140栋。依托大仓村已初具雏形的设施农业产业园,在大仓村102线两侧发展壮大设施农业,使设施大棚栋数到2020年达到500栋,棚菜种植面积由280亩增加到1000亩,每栋棚菜收益达到6-7万元。并在种植品种上加以引导,形成产业集聚优势。
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重点做好苹果产业化发展,通过招商引资或群众集资共建等方式建成苹果产业深加工项目,并通过项目产业链的带动作用,全力发展苹果、葡萄种植产业,2016年苹果、葡萄种植面积可达3700亩。到2020年,苹果、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平均每亩效益可达1-2万元。
加快土地规模化经营。主要依托辽宁连手诚信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后鸭子厂村和三道村周边推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同时,在全镇范围内鼓励支持和引导各农机专业合作社参与土地规模经营,2016年全镇土地流转面积可达2万亩,合作社达到5户,家庭农场达到3家,种粮大户达到5户。到2020年,全镇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面积达到3万亩,合作社达到50户,家庭农场达到20家,种粮大户50户。
加快发展认养农业。在得胜村及东晟园艺基地周边发展菜园子认养产业,为认养人提供绿色黄瓜、茄子、土豆等蔬菜,并带动苹果、葡萄等水果的认养。力争到2020年,得胜村周边菜园子、果蔬认养面积达到1000亩,绕阳、大荒等村屯的水田区水稻认养面积达到4000亩。
3、服务业
在镇区大力发展商业、商务、金融、文化等为主导的服务业产业,停止主街两侧车辆修理行业的执照办理,并提升镇区亮化水平,以亮化景观推动夜经济发展。同时,结合棚户区改造工程,2016年完成动迁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助推物流、仓储、租赁和商业服务等产业发展。2016年镇区个体工商户达到849户,到2020年镇区个体工商户增加到1349户
4、旅游业
全镇各村借力宜居乡村提升工程,大力发展整洁、靓丽、生态的新农村民宿旅游业。发掘皮影戏等历史文化资源和五七干校遗址,充分利用域内的东晟园、得胜碑、明长城烽火台、大乘光明寺、知青大院和新农村建设等资源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民宿”游。重点发展6个村:
大仓村以“年代风”为民宿主题、大荒村以“向阳农场(国营大荒农场)”为民宿主题、得胜存以“得胜文化”为民宿主题、三棵村以“新农村”为民宿主题、绕阳村以“渔猎文化”为民宿主题、三道村以“知青文化”为民宿主题。
改造维护后鸭子厂村“五七干校”遗址、新规划小菜园100个、架设藤蔓长廊并绘制民宿文化墙2000延长米,使民宿游接待环境进一步提升。到2017年年底,景湖小区的采摘垂钓、传统民间作坊、夏季儿童沙滩游乐、冬季滑冰游乐等项目全面建成,并成为民宿旅游产业重要支点。
农家乐民宿游由2016年的6户到2020年增加到100户以上,床位由2016年的50张到2020年增加到400张,接待游客由2016年2000人到2020年接待游客达到15000人/年。旅游收入2016年达到30万元,到2020年达到200万元。
(五)高升镇
1、支柱产业
以高升经济区为依托,重点加快三个区块建设,为镇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一是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积极发展水飞蓟系列保健品、畜禽、水产品和食用菌深加工、果蔬饮料等绿色健康食品产业及生物制药产业。二是加快推进轻工装备产业集聚区建设,积极发展农业机械、现代农业装备、食品加工机械等轻工装备制造产业。三是加快推进农产品物流集聚区建设,发挥京哈高速和省道102线、210线的交通优势,积极发展集蔬菜果品交易、蔬菜电子商务交易、农资交易、物流配送及配套服务等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物流区,打造盘锦乃至辽宁最大的公路农产品物流集散地。
2016年,企业产值实现22亿元,税收实现6399万元,公共财政收入实现3899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6000元。小微企业159户,个体工商户1671户。
2020年,企业产值实现32亿元,年均增长8%,税收实现9369万元,年均增长10%,公共财政收入实现5709万元,年均增长1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2180元,年均增长8.5%。小微企业209户,个体工商户2171户。
2、农业特色产业
加快设施农业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以丰硕蔬菜种植合作社为依托,开展“三品”认证,到2020年,90%设施蔬菜面积通过“三品”认证,努力提高科技水平。大力推行物联网、绿色防控等先进设备及技术,着力实施蔬菜标准园建设,计划投资1000万元,对高升村、后屯村老棚区进行改造,到2020年达到省级蔬菜标准园建设水平。
进一步完善流通市场建设,2016年开始着手建设年交易额达亿元的田头市场一处、苗木花卉一处。着力推行蔬菜田头市场建设,计划投资2000万元,建设“六个一”、“三个功能”的田头市场一座,计划2017年实施。着力推行苗木花卉市场,计划投资1500万元,在雷家、七棵村建设苗木花卉市场,占地3000亩,主要发展盆花盆景、植物观赏、绿色苗木交易等,到2020年,设施农业发展到36000亩。
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发挥希望天承、展鹏公司、吉远种鹅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断推进农业产业进程。依托希望天承集肉鸭屠宰、食品加工及研发于一体的农业化产业,积极引导农民发展高标准、无公害、低污染的肉鸭养殖业,带动养殖户1000户、安置剩余劳动力2000人,实现增收2亿元,形成社会效益15亿元。依托展鹏公司大力发展苗木花卉繁育、蔬菜种苗繁育、园林规划设计及绿化工程和农资连锁销售。到2016年年底,力争带动苗木种植农户20户以上,安排劳动力就业50人以上;到2020年,带动苗木种植农户1000户,安排就业劳动力1000人以上。
加快土地规模化经营。充分发挥现有的农业合作社作用,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2016年,流转土地1.5万亩,专业合作社94个,种粮大户200余户。到2020年,流转土地3.2万亩,专业合作社发展到90家,种粮大户发展到300户以上。
加快发展认养农业。加快推进以公司、企业和城市人为主体的认养农业,采取公司、企业认养基地,城市人认养地块、单个畜禽、单棵果树、单个池塘的方式推进多元化认养模式,实现水稻、蔬菜、果树、畜禽、河蟹、渔业等农业认养品种全覆盖。到2016年年底,发展认养农业1000亩以上;到2020年,力争发展认养农业1.5万亩。
3、服务业
依托交通优势和商业基础,推进镇区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全力发展“四个一”发展模式,打造立体化服务业体系。一街:依托210省道打造特色商业一条街,以北方仿古特色商铺,实现大米、草莓、香瓜、河蟹、鱼虾、蒲草芦苇编织品等地方特色产品一站式采购服务。一区:依托高速公路出口和农产品物流园,完善特色餐饮、住宿、洗浴、休闲娱乐等设施建设,打造路下服务区,带动全镇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的大发展。到2016年年底,力争新增工商户100户以上,总量达到1671户;到2020年,力争个体工商户总量达到2171户。一市场:规划建设面积为3000亩的苗木花卉市场建设,畅通苗木花卉的销售渠道,建成盘锦地区苗木花卉集散地。一平台: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和社会服务业信息化平台建设。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培植网店、微商,拓宽盘锦地方特色产品网络销售渠道。
4、旅游业
重点发展3个民宿旅游村。到2016年年底,力争改造民宿10户以上,设置床位40张以上;到2020年,力争改造民宿60户,设置床位240张。
1、边东村以“园林风光”为民宿主题。依托占地1500亩的果树、绿化风景树观光园,利用园区内建有的寺庙、假山、喷泉、荷花塘、稀有植物、生态园、观赏鱼等各种设施,实施集乡村旅游、果菜采摘、农院食宿为一体的民宿游。
2、南关村以“田园风情”为民宿主题。依托占地面积500亩的乡村风情园和位于中新线公路两侧的便利交通优势,利用棚菜、果园、农具、作坊、风俗民居等有利条件,设立樱桃、葡萄、枣、苹果、草莓、香瓜等水果蔬菜采摘区、休闲自助区、农事活动体验区、垂钓娱乐区,推进感受浓郁乡土气息、回归乡村、亲近自然、欣赏田园风光、体验民风民俗民事民趣、品尝农家美味的民宿游。
3、喜彬村以“户外运动”为民宿主题。依托占地面积2000余亩的森林公园内寺庙、玉佛、白鹭等景观,加大观赏型植物和稀有树种的种植,提高荷花池的品质和观赏鱼数量,扩大绿色植被覆盖面积,打造盘锦市的绿色“氧吧”,成为城市人回归自然、愉悦身心的绿色场所,开发旅游带有乡土气息的旅游纪念品,实现盘锦市唯一的绿色民宿游。
(六)陈家镇
1、支柱产业
重点是推进新型防水材料产业园和通用航空产业园提档升级。依托防水之都打造防水产业品牌效应,重点做好新型防水产业园内现有企业防水产品质量升级和污染治理,推进防水产品环保、绿色的发展方向,持续扩大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条,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项目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依托通用航空产业,破解空域制约瓶颈,利用好国家低空空域开放政策,开辟空中旅游观光项目。利用好低空飞机驾驶员培训机会,扩大通用航空产业在国内、国际影响,积极筹划具有国际影响力低空飞行赛事,填补盘锦空中旅游、赛事空白。
到2020年,新型防水材料产业园和通用航空产业园力争实现产值30亿元,税收3000万元。
2016年,企业总产值实现33.5亿,税收实现3100万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2228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4000元。小微企业66户,个体工商户403户。
到2020年,企业总产值实现45.5亿,年均递增8%,税收实现4539万元,年均递增1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3262万元,年均递增1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9430元,年增递增8.5%。小微企业116户,个体工商户903户。
2、农业特色产业
加快设施农业建设。依托成功的“稻+蟹+鱼”立体养殖模式,大力推行“稻+蟹+鱼”立体养殖模式,着力打造立体混养农业示范区,着力打造全市重要的泥鳅鱼养殖基地。以泥鳅鱼养殖协会为龙头,以华成、营源水产养殖合作社为两翼,打造陈家镇以北,中新线以东高效农业示范区,2016年示范区面积9000亩,孵化泥鳅鱼2亿尾,产泥鳅鱼35万斤,河蟹70万斤。到2020年示范区面积发展到3万亩以上,从业人员2000人,年效益2100万元。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土地集中经营为基础,推进农机合作社,泥鳅鱼合作社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机械化水平,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2016年,合作社37家,到2020年,发展合作社60家,其中泥鳅鱼、河蟹养殖合作社新增10家。
有序实施土地规模化经营。2016年土地流转面积1.5万亩,百亩以上种粮大户10户。到2020年,发展到3.8万亩,百亩以上种粮大户25户。
大力发展认养农业。目前以合作社、企业认养为主,以庭院美化为契机,打造“一村一品”。2016年发展认养农业面积1800亩,到2020年发展到2万亩。
3、服务业
利用好交通和资源优势,以“一带”带动镇区服务业发展。继续发展镇区一条街的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强化商饮服修等传统服务业的提档升级,加快发展物联网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升级。2016年拥有个体工商户403户,小微企业66家。到2020年个体工商户达到903户,小微企业116家,带动就业500人。依托八一水库和辽河、柳河沿岸优势建设风光展示带,以垂钓园为龙头带动沿岸农家乐产业发展,打造“渔家特色村”,2016年拥有农家乐5家, 2020年农家乐发展到20家。
4、旅游业
重点发展3个村旅游业。2016年已有民宿10户,床位30张。到2020年,计划改造民宿50户,设置床位150张。
大板村以“心情驿站”为民宿主题。大板村以垂钓、休闲为主,通过垂钓园、荷花池吸引游人,游客不仅可垂钓、赏花、观光、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并逐步发展集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业态。
四家子村“亲近自然” 为民宿主题。四家子村在府前路建立民宿餐饮一条街,以乡村风土人情为特色,主推农家饭,将推出10家农家乐民宿游,服务风格以乡村风情为主,以怀旧为主题,以民间故事、农事生产为特色,让消费者处处体验到浓浓乡土气息。
朝鲜族村以“民俗风情”为民宿主题。朝鲜族村主导产业优势明显,特色餐饮已初具规模,小村环境优雅,景色秀美,空气清新民风淳朴,少数民族特色浓厚。充分利用城郊的地域优势,依托八一水库等自然风光带和朝鲜族民俗风情,打造城市忙碌人群休闲度假、体验民俗的后花园。
(七)吴家镇
1、支柱产业
依据现有的产业资源和产业优势,确立以发展工业为主导的长期发展战略,着重发展精细化工、建筑材料、机械加工和商贸物流产业。通过招商引资,把发展前景好、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吸引到吴家集聚,同时,积极探索发展园区经济的新思路,促进各种优势力量和生产要素靠拢集中,提升产业竞争力,把镇域经济潜在的发展动力全部激活,不断夯实“工业强镇”的主体地位。通过支柱产业的强力拉动,使地方税收迅速增长。
2016年,企业产值实现60亿元,税收实现5026万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2562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9020元。小微企业142户,个体工商户579户。
到2020年,企业产值实现100亿元,年均递增14%,税收实现7359万元,年均递增1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3751万元,年均递增1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6370元,年均递增8.5%。小微企业192户,个体工商户979户。
2、农业特色产业
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设施农业建设步伐。到2020年,全面建成生态特色农业小镇,全镇农业总产值年均增幅达5%以上;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100%。
加快设施农业发展。2016年,继续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总投资750万元,对吴家村、郭家村和榆树村土地开展节水衬砌、沟渠绿化、土壤改良工程,积极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改造水田面积5000亩。到2020年,全镇16700亩水田全部改造完毕。
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目前已经完成土地流转面积9000亩(包括河滩地7500亩,水田1500亩),预计到2017年底,将以合作社形式完成16700亩水田的全部流转工作。2016年底,全镇种粮大户可达20户,家庭农场5个,专业合作社11个;到2020年,种粮大户达35户,家庭农场20个,专业合作社30个,在全镇开展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扶持鸿鑫农产品冷链物流仓储项目,该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占地40亩,主要经营农副产品储存和运输业务,准备将项目做大做强,发展成盘锦东部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中心。预计2016年底,企业年营业收入可达1500万元;到2020年,企业年营业收入将达到5000万元以上。
大力发展认养农业。2016年,计划在兴安村规划出1500亩土地发展认养农业,以每亩2200元的价格提供认养服务,并全程提供技术指导,提供种子和肥料,在推广绿色生态农业的同时,给农户带来更大的收益。预计到2020年,全镇可实现认养农业面积10000亩的目标。
3、服务业
确立2个重点项目:
一是商务宾馆项目,在榆树村南、东外环路北侧占地30亩,投资1.5亿元,建设商务宾馆主体楼、服务楼和停车场。建成后,为镇区和周边地区消费人群提供高标准、快捷、便利的住宿服务。该项目可安排当地群众就业100人,年可实现利税800万元。
二是餐饮商贸一条街项目。利用交通和区位优势,沿盘海公路两侧,以正宗狗肉馆为起点,以东外环路口为终点,在镇中心积极打造餐饮商贸一条街,重点发展购物、餐饮和旅馆业。2016年,镇区个体工商户注册数量达到4579家,新增就业岗位150个;到2020年,个体工商户注册数量达到5079家,新增就业岗位500个,有效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4、旅游业
在旅游业发展上,结合本地实际,重点打造 “六○河休闲旅游观光带”。其规划思路是:以吴家村为中心,以郭家村和兴安村为辐射带,依托辽河水系,借助辽河水源,以展现辽河生态文明和辽河流域风土人情为特色,打造休闲旅游观光带。目前,已完成吴家村屯配套路建设,河边路改造和郭家桥建设,完成兴安段河套清淤工程。围绕六○河北岸布局,重点建设垂钓、采摘、民宿农家乐等项目。2016年,改造农家乐15户,床位数量达50张。到2020年,完成改造农家乐60户,床位数量达200张。打造集观光、游玩、住宿于一体的田园旅游观光带,拓展旅游资源,带动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八)沙岭镇
1、支柱产业
重点是做强做大农产品加工业。依托农产品加工业的良好基础,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不断开发新产品。着力推进意丰肉联、中诚食品、晶泽米业等企业做大做强。意丰肉联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链延伸,年屠宰量力争达到3500万只,提升熟食品产量和质量。晶泽米业通过与北京、天津等大型超市和商场签订订单,不断扩大种植基地。加快春天集团技术改造,积极推进与德国制药企业对接,共同研发水飞蓟制药项目。利用盘锦疏港公路重要节点的优势,在郑家建设货物配送中心、仓储物流区。
2016年,企业产值实现15亿元,税收完成4094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2005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5850元。小微企业131户,个体工商户1086户。到2020年,企业产值实现30亿元,年均递增18.9%,税收实现5928万元,年均递增1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2936万元,年均递增1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1920元,年均递增8.5%。小微企业181户,个体工商户1586户。
2、农业特色产业
加快设施农业建设。充分利用丰富的旱田资源和设施农业起步较早、规模较大的良好基础,以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依托,有序开展“三品”认证,提高农产品质量。2016年,实现新建棚菜小区3个,实现棚菜面积7500亩,通过“三品”认证面积达到80%以上。到2020年实现新建棚菜小区10个,棚菜面积实现15000亩。通过“三品”认证面积达到95%以上。
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充分发挥意丰公司、忠诚食品公司、晶泽公司、恒祥公司、兴盛公司、绿傲公司、鹤源公司、民发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2016年,意丰公司、忠诚公司合计年屠宰量达到3000万只,生产肉鸡分割品5万吨,安置剩余劳动力1000人,销售收入达到5亿元。大米加工量达到20万吨,销售收入10亿元,安置剩余劳动力2500人。到2020年,意丰公司、忠诚公司合计年屠宰量达到4500万只,生产肉鸡分割品6万吨,安置剩余劳动力1800人,销售收入达到7亿元。大米加工量达到25万吨,销售收入12亿元,安置剩余劳动力300人。
加快土地规模化经营。充分发挥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加快土地流转速度,逐步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2016年土地流转面积2.4万亩,发展百亩以上种粮大户15户,家庭农场实现1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要达到20家。
到2020年土地流转面积实现5万亩,百亩以上种地大户发展到100户,家庭农场实现100家,农业专业合作社要达到150家。
加快发展认养农业。到5月末,认养农业面积已发展到2890亩,主要采取公司、企业认养基地、城市人认养地块,拓展养殖单体、果树单体、池塘单体的认养方式。2016年力争实现认养面积4500亩,到2020年发展认养农业面积实现2万亩,并借此发展观光农业,使认养与休闲、采摘、民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3、服务业
提升“沙岭大集”交易市场功能,扩大城镇规模,带动镇区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有机融合。利用拥有百年历史的沙岭大集获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正在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利契机,扩大交易市场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带动镇区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完善镇区现有的文化服务设施,改扩建镇电影院和图书阅览室,强化瑞祥商贸城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继续招商引资,增加商户数量,提高商品质量,利用三年时间,计划打造专业集贸市场,建设郑家村蔬菜物流中心和镇区大米物流中心。2016年增加就业岗位1000个,实现销售额5000万元。到2020年增加就业岗位2500个。以目前已经引进的富柳服装超市为牵动,再引进三到四家服装超市,形成服装专业市场,力争实现销售额超亿元。
4、旅游业
重点发展4个民宿旅游村。
1、沙岭镇三河村以赶大集、红色旅游、吃住玩为民宿主题。依托三河村的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利用现有历史悠久的沙岭大集,2016年建设 3000平方米文化活动广场;15家住宿、娱乐、餐饮一体的农家院饭店、烧烤、早餐、特色小吃,4家大型超市,便利的交通资源,库二线公路在三河村中心穿过;到2020年建成50亩氧化塘,建成集荷花、垂钓园为一体的休闲娱乐场所,恢复唐王征东-西大井遗址,扩建沙岭镇历史文化陈列馆,完成盘山县第一个党支部旧址暨中共盘山县党史沙岭纪念园二期改造工程,将三河村打造成为以赶大集、红色旅游、吃住玩为一体的民宿游。
2、沙岭镇西拉拉村以休闲、采摘+认养农业+农业观光为民宿主题。依托新开河十里观光带建设的契机,2016年在新开河十里观光带新建火龙果采摘大棚5栋,沿新开河河堤葡萄采摘2000米,集300人同时就餐的农家乐饭店一处,垂钓园140亩。到2020年,建设苗圃观赏基地150亩,发展认养农业2000亩,观光农业1500亩,建成把酒临风、品农家瓜果的特色民宿游。
3、沙岭郑家村以禅文化+休闲、采摘+认养农业为民宿主题。依凭郑家交通枢纽的优势,以古寺为依托,以点带面,使郑家树立起“藏禅意于乡里,布香火于村户”的旅游文化形象,结合佛家宣扬的广结善缘思想,2016年在郑家古庙附近就近建设具有针对性的主要供善男信女认养采摘的“种善得善”农业认养采摘园50亩,“佛缘树”认养农业200亩。到2020年,设计采摘园200亩,发展认养农业500亩,与佛品店合作,对园内产出的瓜果进行包装加工,制成包括“善果”在内的各式产品,扩展销售渠道,新建可容纳240人同时就餐的素食文化主题饭店一处,佛教文化周边产品专卖店一处。建成集体验佛教文化、品尝特色素食于一体的具有佛教寺庙特色的民宿游。
4、沙岭镇四合村以特色农家乐+农业观光+休闲采摘为民宿主题。托坝四线(沙岭段)拓宽工程竣工后实施沿线进行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的契机,2016年,在坝四线沿线新建各类采摘大棚6栋,集300人同时就餐的农家乐饭店两处,垂钓园110亩。到2020年在四合村发展认养农业1500亩,观光农业1800亩。建成集休闲自助、农事活动体验,欣赏田园风光、品尝农家美味的民宿游。
2016年4个民宿村发展民宿35户,接待床位200个。到2020年发展民宿200户,接待床位500个。
(九)坝墙子镇
1、支柱产业
完善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将重点发展专用设备、电器机械、纺织等能提供有效税收的制造加工业,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着力提升制造类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环境保护水平,提升水泥、溶剂油等具有市场前景产品的产能,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促进产能过剩企业转型升级,在技术信息、项目对接、资金协调等方面予以企业扶持,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或转产,盘活老旧企业,引进新企业,实现园区的集聚效应。
2016年,园区现有企业2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家,产值实现46.54亿元。到2020年,园区企业达到40家,其中:规模企业达到20家,产值实现65.76亿元,年均递增9%。
2016年,税收实现2514万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1337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5950元。小微企业101户,个体工商户455户。
到2020年,税收实现4397万元,年均递增1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2338万元,年均增长1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2105元,年均递增8.5%。小微企业151户,个体工商户955户。
2、农业特色产业
加快设施农业建设。以完善小区道路、排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功能为重点,改造提升张家村棚区,并扩大规模生产,小区蔬菜大棚总量由2016年的300栋增加到2020年的500栋,棚菜种植面积由2016年的1200亩增加到2020年的2000亩,每栋棚菜收益达到6-7万元。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姜家农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以农业机械化为核心,推动土地流转,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到2020年,全镇5.1万亩水田,全部实现规模化经营,稻田养蟹实现全覆盖,河蟹总产量由2016年的240万斤增加到2020年的306万斤,实现增收4000万元。
加快土地规模化经营。2016年全镇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6万亩,占耕地总量的71%,预计到2020年,土地流转面积达到4.5万亩,占耕地总量的88%。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016年有专业合作社9家,到2020年发展专业合作社20家,家庭农场20家,百亩以上种粮大户50家。
大力发展认养农业。2016年认养农业面积为1000亩,到2020年,全镇发展到1万亩,主要以企业和合作社认养为主。
3、服务业
重点推进以服务型为主的小微企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电子商务。在镇区312省道两侧规划面积17000平方米商贸中心,提供服务型小微企业孵化基地,发展商超、农副产品交易、商贸物流、金融服务、餐饮、农业合作社产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以姜家为核心建立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中心。成立合作社,实行“公司+农户”的模式组织多元化的物流模式,由合作社打造自己的农产品及工艺品的包装和品牌,和京东、淘宝等网络平台进行合作,统一进行线下传统销售和网上销售。2016年小微企业达到101家。到2020年,小微企业实现955家,带动就业2500人以上。各类电商20家,网络销售额达到5000万元。
4、旅游业
依托发达水系,丰富农村旅游内容,突出资源优势。规划土地2800亩,利用背靠辽河,水资源丰富的自然优势,分期投资8亿元,建设坝四水系观光游览带、辽河水上观光带、农村绿色产品展览馆、特色餐饮美食街、农场休闲体验园、民宿度假住宿等项目。整个项目横跨坝根子村、八里村、姜家村、马架子村四个行政村。2016年,4个村可提供民宿床位 200张。到2020年,全镇可提供民宿服务床位880张,旅游业总收入力争达到3亿元。
坝根子村以“农事体验”为民宿主题。规划500亩土地,引导村民加强产业融合,发展趣味性、参与性、体验性特色旅游,因地制宜开发稻作文化、农业认养、磨豆腐等生活体验、趣味劳动项目,组织游客观看舞龙、扭秧歌等民俗文化活动,丰富民宿经营业态,增强双方互动,形成坝根子民宿独特的魅力。
八里村以“水上垂钓”为民宿主题。以坝四水系丰富的水资源为依托,建设20个垂钓平台、10艘垂钓游船,为游客提供垂钓服务。垂钓平台采用木结构建筑,重返自然原生态,对湿地环境的破坏更小,平台建在水面上,强调亲水特性,营造亲近自然的氛围,提升整体的意境。冬季开展“冰钓”活动,保证一年四季都可以开展水上垂钓。
姜家村以“采摘度假”为民宿主题。规划770亩土地,建设生态采摘园,根据农业特色经济果蔬发展分为草莓园、鲜桃园、葡萄园、柿子园四个主打品种的栽培示范景区,为游客提供果品采摘的游憩娱乐服务,宣传普及经济果蔬的栽培知识和弘扬果树文化。让游人进入园区以“品尝新鲜水果、体验农家风情、享受自然闲趣”为主题,以周围特色性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主,突出浓郁的自然文化。
马架子村以“农村厨房”为民宿主题。以现有农家院为基础进行改造,改造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统一茅草屋。“农村厨房”从根本上区别其他农家乐,注重经营理念的提升,追求生态、环保、健康理念。以当地绿色食材为基础,让游客自己体验从采摘到饭桌的乐趣。预计到2020年打造“农村厨房”180户,可同时接待游客2000人。
(十)古城子镇
1、支柱产业
重点推进园区扩建及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工业支撑能力。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条件,依托辽宁宝来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生物柴油项目,延长生物质能产业链和清洁能源(生物柴油)产业链,增加相关产业的加工深度和科技含量,不断引进下游相关企业,逐步发展成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绿色等级的产业集群,打造东北最大的生物质能和清洁能源(生物柴油)产业基地。
2016年,企业产值实现40亿元,税收实现7389万元,公共财政财政预算收入实现3119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6500元。小微企业80户,个体工商户482户。
到2020年,企业产值实现100亿元,年均增长25%,税收实现10818万元,年均增长1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4567万元,年均增长1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2890元,年均增长8.5%。小微企业130户,个体工商户982户。
2、农业特色产业
加快设施农业建设。依托盘锦松柏蔬菜批发市场有限公司和盘山县昌盛隆蔬菜批发交易中心,提升蔬菜产品质量水平,到2020年全镇设施实现“三品”认证全覆盖,打造成全省黄瓜第一镇。着重实施市场提升项目,建设时间2017年,计划投资4000万元,着重完善松柏、昌盛2个市场功能,到2020年建成功能完善、设施齐备,集生产、加工、检测、配货、电子结算、电子商务于一体的辽南农产品集散中心。
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以兴牧集团为龙头,积极开展肉食鸡孵化、养殖、深加工一条龙产业经营,形成种蛋鸡养殖、孵化、肉鸡养殖、肉鸡加工储藏完整规模的产业结构链。将肉鸡产业不断做大做强,2016年计划带动农户100户、安置剩余劳动力300人,实现增收500万元;计划到2020年,全镇重点推行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发展大中型肉鸡养殖户300户;依托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养殖小区20个,产值要达到1亿元。
加快土地规模化经营。充分发挥现有的32个种养殖合作社及19个家庭农场作用,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专业合作社与家庭农场的发展。2016年,发展规模较大、专业性较强的农业专业合作社5个,家庭农场7个;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5万亩。到2020年全镇要发展规模较大,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社50个,家庭农场及种粮大户30个。最终要实现农村土地向规模化经营发展,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万亩。
加快发展认养农业。加快推进以公司、企业和城市人为主体的认养农业,采取公司、企业认养基地,城市人认养地块、单个畜禽、单棵果树、单个池塘的方式推进多元化认养模式,实现水稻、蔬菜、果树、畜禽、河蟹、渔业等农业认养品种全覆盖,到2020年认养农业面积实现1.6万亩以上,棚菜认养面积实现1000亩以上。
3、服务业
依托交通优势和商业基础,推进镇区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全力发展“四个一”发展模式,打造立体化服务业体系。一街:依托兴于快速干道打造古城子镇特色商贸一条街,以仿古特色商铺,实现蔬菜、大米、河蟹、鱼虾、等地方特色产品一站式采购服务。一区:依托盘锦生物质能化工产业园区与兴牧集团,完善本镇特色餐饮、住宿、洗浴、休闲娱乐等设施建设,打造路下服务区,带动全镇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的大发展。一市场:规划建设2万平方米的贸易市场,划分成各类商贸区,力争建成盘锦东部贸易中心。一平台: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和社会服务业信息化平台建设。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培植网店、微商,拓宽盘锦地方特色产品网络销售渠道。2016年,大力扶持小商户和小微企业的发展,通过镇域经济的发展,实现市场功能的完备和软环境的提升,到2020年全镇要实现服务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与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4、旅游业
重点发展4个民宿旅游村,2016年计划改造民宿20户,设置床位80张,到2020年累计改造民宿户200户,设置床位800张。
上网村以“宜居上网”为民宿主题。依托龙王寺,完善民宿周边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多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文化内涵,建立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民宿游。
七台子村以“乡村体验”为民宿主题。依托三岔河自然风光,完成七台子到岗毗岭旅游观光带建设,推进感受浓郁乡土气息、回归乡村、亲近自然、欣赏田园风光、体验民风民俗、品尝农家美味的民宿游。
岗皮岭村以“村野风情”为民宿主题。依托三岔河自然风光及龙石故居,完成岗皮岭辽河岸观鸟、垂钓、夏季休闲烧烤带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龙石故居改造,打造带有乡土气息的民宿游。
古城子村以“古城文化”为民宿主题。依托古城子村历史文化底蕴,完成古城子村古长城遗址历史文化游项目启动,启动结合新开河、辽河堤的户外活动日和观鸟周活动,开展特色文化民宿游。
四、措施保障
(一)强化发展意识。全县上下凝神聚力、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市委“四个全面”全链条方案部署,与我县“十三五”规划有机融合,把主要工作精力放在破解发展瓶颈的重要环节,把强镇富民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善于利用优势,树立发展信心,激发全县干部群众的斗志和豪情,营造团结实干、敢打硬仗、善于创新的氛围,打造一支作风硬、能战斗、乐奉献的基层干部队伍,真正把全县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加快盘山镇域经济发展上来。
(二)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型政府和服务型机构,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加快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减少政府投入,注重招商引资社会资本介入,控制好政府与企业投资保障关系。牢固树立环境是“第一要素”的理念,把环境作为竞争力来培育,作为生产力来发展。营造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做到制度公开、政策透明,在全社会营造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
(三)优化产业结构。严把产业准入关口,对不符合区域规划、产业方向、环保要求、投资强度、效益要求的产业和项目,要严格禁入。不盲目贪大求快,注重产业定位的准确性、产业布局的合理性、产业结构的均衡性、产业发展的生态性,要创知名品牌、绿色品牌、生态品牌。按照“企业园区化、产业特色化、镇域差别化、发展科学化、环境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对没有条件上项目的镇实施飞地和税收分成政策,实现企业全部入园。以县城和经济区为依托,把新材料产业园、高升经济区作为重要辐射平台,使镇域产业朝着原料供应基地化,销售市场网络化,生产程序化,管理制度化,服务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四)强化生态保护。强化生态资源保护与开发,保护生态系统功能,保持生态结构完整。加快生产、养殖、休闲、科普体验为一体的生态示范体系建设,形成绿色思想、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的生活理念。大力实施集防洪、除涝、供水、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河流、水库生态系统保护,加快实施水系恢复和绿化建设,促进原始生态保护。实施城区、镇区、园区、村屯、校园等居住环境的绿化工程,保护好生活环境,改善空气质量,构建田园城镇,构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
(五)奖惩措施明确。把镇域经济发展作为基层干部考评的重要内容,实行严格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管理和绩效考评责任制,加大行政嘉奖和问责力度,奖先惩后。各镇党委书记作为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第一责任人,成立相关的领导小组,明确责任目标和责任人,建立健全促进镇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保障机制,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民生事业发展。多渠道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主办单位:盘山县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盘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2111220003 ICP备案序号:ICP备案序号: 辽ICP备13003879号-1 辽公网安备 21112202000001号
联系电话:0427-3554789